时间:2019-06-02 02:53
[摘要]这一新的逻辑架构可以通过器件级存算一体路径破解数据传输阻塞瓶颈问题,突破了现有逻辑系统中冯·诺依曼架构的限制。据新华社上海5月29日电(记者吴振东)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在集成电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项突破。他们发明了让单晶体管“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的新逻辑结构,使晶体管面积缩小50%...
[摘要]这一新的逻辑架构可以通过器件级存算一体路径破解数据传输阻塞瓶颈问题,突破了现有逻辑系统中冯·诺依曼架构的限制。
据新华社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吴振东)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在集成电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项突破。他们发明了让单晶体管“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的新逻辑结构,使晶体管面积缩小50%,存储计算的同步性也进一步提升。如果成功产业化,将推动集成电路向更轻、更快、更小、功耗更低方向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这项研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原子晶体硫化钼做出了新结构晶体管。在此基础上,团队发明了新的单晶体管逻辑结构,在单晶体管上实现了逻辑运算的‘与’和‘或’。”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说。
“与”和“或”是构成计算系统的最基本逻辑单元。该研究工作使晶体管面积缩小50%,有效降低了成本,而原先需要两个独立晶体管才能实现逻辑功能,现在只要一个晶体管即可。研究还发现了可层数调控的晶体管逻辑特性,并提供光切换逻辑功能选项。
据介绍,这一新的逻辑架构可以通过器件级存算一体路径破解数据传输阻塞瓶颈问题,突破了现有逻辑系统中冯·诺依曼架构的限制。对此,周鹏打了个比方:“原先我们计算和存储数据需要两个房间跑,而现在所有数据的计算和存储都在同一个房间解决。”即“房间”内分层工作,第一层负责计算,第二层负责存储,两个表层在垂直空间上形成堆叠。
“就像两张纸摞在一起,它们在空间上是堆叠着的,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只是在原地被相对抬高了一些而已。计算层的沟道电流可以影响到存储层,从而摆脱传输环节,实现存算一体、原位存储。”周鹏说。
据介绍,单晶体管逻辑结构研究如果得以继续推进,应用于规模化生产,将推动集成电路往更轻、更快、更小、功耗更低的方向发展。
专注清洁行业28载,莱克助力洗地机加速普及,彰显专业品牌实力
2022-09-05微星在日本发布 RTX 3070 哥斯拉联名显卡,约合 6879 元
2021-07-10英特尔初代 10nm 低压处理器从此退场,14nm 十代和大小核混合 CPU 一并
2021-07-10vivo V21 5G 手机在国外开售:天玑 800U 芯片,约 3570 元起
2021-07-09【IT之家评测室】惠普 VICTUS 光影精灵 7 体验:全新外观,高性价比之
2021-07-08realme C21Y 手机在国外开售:紫光展锐 T610 芯片,约 985 元
2021-07-07高通要告别 Arm 自研移动芯片架构,欲用“苹果团队”打败 M1
2021-07-06微星发布支持 TPM 2.0 的主板列表,开启功能后有望支持 Win11
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