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08 01:15
依靠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卡脖子”问题 我国成功实施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看来,是多个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成功代表,是坚持系统观念、攻坚克难取得突破的集体成就。 “任务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的...
依靠新型举国体制解决“卡脖子”问题
我国成功实施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董胜波看来,是多个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成功代表,是坚持系统观念、攻坚克难取得突破的集体成就。
“任务本身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的特点,也同时带动和促进了基础科学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董胜波说。
作为航天领域科技工作者,创新是董胜波持续关注的方向。今年两会,他聚焦协同创新,围绕依靠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确定了提案方向,对协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董胜波表示,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市场大环境下,相比资源储备不多、不确定性大、周期长的基础研究,企业更乐于选择周期短、见效快的应用研究。同时,企业间较少在技术创新上沟通交流,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成果应用转化缓慢,在发展规划与研究力量布局上未能形成高效合力。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大多数仍基于应用环节,很多侧重基础研究突破的上游产品研发、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还依赖进口,在当前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大的国际环境下,‘卡脖子’技术问题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制约不断凸显。”董胜波说。
对此他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在制度优化、政策导向、改善产业生态、做强创新主体等方面重点加强,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战略研判,瞄准以核心工业软件、高端芯片、高性能材料等为代表的“卡脖子”问题,坚定不移走自主可控道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增加关键核心技术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统筹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创新主体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研究力量,形成创新合力。
同时董胜波表示,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是创新组织体系中的主体,应健全产学研用协同一体化创新机制,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以产业需求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着力统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
(责编:赵竹青、李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2024 中国 — 东盟数字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2024-08-29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筑梦青春乡村振兴服务团2024年暑期“三下乡”文化艺术
2024-07-11拥抱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洛
2024-05-23高中生走技术路线,学什么专业好?往汽车新能源方向发展怎么样?
2024-05-13中考焦虑退!退!退!成绩不理想,如何在择校黄金期快速选择适合自己发
2024-05-13【答疑解惑】马上就要中考了,孩子成绩还是很差,不想学习怎么办?读职
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