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08 00:41
尊重“安静权”是文明提升的表现张砥 2020年12月04日10:41来源:北京日报 日前,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专门新增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受到舆论广泛认可。从高铁的“静音车厢”,到城市的“静音地铁”,这些动作,着眼的都是公共场合噪...
尊重“安静权”是文明提升的表现
张砥
2020年12月04日10:41 来源:北京日报
日前,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专门新增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受到舆论广泛认可。
从高铁的“静音车厢”,到城市的“静音地铁”,这些动作,着眼的都是公共场合噪音这一社会痛点。放眼当下,不论飞机、高铁,还是公交、地铁,外放音乐等自娱自乐者不少。可声音这种东西,弥散性强,听者无法可避,必然备受影响。再加上这事儿,说烦是挺烦,说大又不大,当面指出有点尴尬,一言不合还可能引起冲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成为很多人的无奈选择。因此,从规则层面治理身边的“噪声污染”,不仅是回应民意的必要之举,同样是在宣示:在公共空间里,享受安静也是一种权利。
需要看到,“安静权”问题的提出,也是近些年才有的事。过去,人们日常出行,快速到达是第一诉求,对耳边的嘈杂,着实没多在意。而如今,大家对出行舒适度的关注多了,个人权利意识提升了,对安静的期待自然水涨船高。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会有观念的冲突、习惯的对撞,但也正是在不断的摩擦调试、寻求共识中,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得以提升。这些年来,从反对在公交地铁进食,到拒绝在连排座椅上横卧,再到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几乎都循着“提出诉求—订立规矩—形成默契”的路径,而这,又何尝不是文明本身的成长方式?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与之匹配的公共守则。安静权,表面看是一份对耳边清净的追求,实则是在划定公共空间里个人不被他人干扰的权利边界。正如有论者指出:权利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涵养人们的公共意识。相反,遇事只逞一己之愿,不求反躬自身,只能是“相互加害”而没有互利共赢。“礼者,理也。”明晰规则,让克制自己、推己及人的意识内化于心,大家都能自我监督、相互提醒,文明观念的水位线,自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
文明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快速前行的时代列车上,谨记个人之外,还有社会;私域之外,更有规则,这或许正是“安静权”之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好好思考的深层课题。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人民健康APP
[/url]
推荐阅读
国家卫健委:冬季疫情将处零星散发状态 局部或发生聚集性疫情 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加强冬季疫情防控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在会上表示,经多次组织专家对冬季疫情形势进行研判。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蔓延形势下,我国面临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风险增大,冬季将处于疫情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聚集性疫情,加之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详细】
警惕疫情叠加流感风险 疾控为你划防控重点 当下,全球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秋冬季又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今年秋冬季或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流感和新冠肺炎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做好流感防控工作,就能极大程度降低新冠风险。陕西疾控来为你划防疫重点。【详细】
相关新闻
涵养“车厢里的文明”(今日谈)
“文明银行”有助于涵养文明
最高检:尊重律师执业权利 加强律师权益保障
长沙开展2015年“三考”静音第一次集中执法行动
提升教育质量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