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林地面积14.28万亩 蓝绿空间占比达

时间:2020-08-17 07:43

核心提示

内容提要:8月14日,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双城生态屏障通过近2年的建设,目前,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呈现良好效果。 天津北方网讯:8月14日,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

内容提要:8月14日,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双城生态屏障通过近2年的建设,目前,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呈现良好效果。

天津北方网讯:8月14日,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双城生态屏障通过近2年的建设,目前,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呈现良好效果。

2019年3月,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9年10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屏障区共736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涉及滨海新区、东丽、津南、西青、宁河五个行政区和海河教育园区,分三级管控,一级管控区449.3平方公里(主要是指生态廊道和外围的田园生态地区),二级管控区148.7平方公里(主要是指规划管控范围内的示范小城镇、特色小镇和示范工业园区等地区以及重要生态廊道周边尚未开发的地区),三级管控区138平方公里(主要是指现状开发建设比较成熟的地区),采取“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规划布局。规划期限到2035年,分近期和远期两步实施。近期目标到2021年,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到2035年,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0%。一级管控区基本完成,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0%,二、三级管控区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生态屏障雏形基本形成,“生态屏障、津沽绿谷”的景观初步显现。

双城生态屏障建设从2018年启动试点建设。2019年全面推开实施近期3年目标建设。市规划资源局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同步配套了水系、路网、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工业园区治理等5个专项规划和6个区级层面的建设规划,印发了建设管控、道路、农田、产业发展等6个细则。同时,组织编制了《京津冀东南部生态屏障综合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先后争取了400亿元的政府专项债和专项债券支持。两年来围绕拆迁修复、造林绿化、水环境治理等“十大重点工程”,计划实施165项子工程,目前已启动160项,完成77项。完成拆迁修复333万平米;新造林6.76万亩;新修建游览路37.5公里、林间路56.35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7200亩、提升改造28222亩高标准农田;完成9243座农村户厕、114座公厕改造,建成津南区西官房乡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完成“园区围城”治理38个,撤销取缔21个,整合5个,优化整治12个;启动水系联通、河道疏浚、泵站建设等水环境治理工程20项;开工建设西青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完成天钢集团265m2、360m2烧结机烟气超净排放工程建设;同步展开了市级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

目前,双城生态屏障初步建成一批大写意的生态场景。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以一级管控区为重点,以“天字骨架”为主干,以“十大重点工程”为抓手,按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田则田”的原则,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多样性发展,部分区域呈现了良好的生态效果。在津南区海河南岸初步建成2万亩规模的林水生态带;在滨海新区胡家园东部和津南区卫南洼西部、东丽区海河绿芯局部区域形成了成林、片林的生态格局;海教园绿廊、官港森林公园、东丽湖经过提升完善,呈现了“大林、大水、大绿”的生态景色;在津南区八里台西部、咸水沽湾,东丽无暇街北部、西青区王稳庄西南部等区域呈现了林田相依的生态田园美景。今年,着重推进“十大重点生态片区”建设,通过前期打造,宁河区永定新河林水生态区、滨海新区和东丽区古海岸湿地绿廊、津南区双桥河林水生态区等局部区域,均初步呈现出“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效果。

下一步,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聚集三年规划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努力为天津人民打造出绿色、生态、自然、高品质的“双城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为环首都生态屏障区做好先行实践。同时,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区和拆迁修复、造林绿化、路网建设、农业附属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确保如期完成6万亩造林、322.47万平方米拆迁、160公里游览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此外,采取拓展、提升、串联、修复、配套等措施,力求将“天字骨架”、重点片区连成一体,在一级管控区形成大林、大水、大绿、大写意的生态品质,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大画面和生态场景,逐步呈现“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的生态美景。加强对生态屏障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争取国家层面土地政策和财政支持,优化完善生态多样性、旅游发展、生态路网的建设规划和深度研究,协调推进拆迁、造林等重难点建设工程。(津云新闻记者董立景)